不需要提供任何身份證明,花上10元至15元,十幾秒即可配好一張門禁卡。大門處人車分離均設門禁、樓下設單元門禁,如今這已成為很多居民小區的標配。但這些看似提升安全系數的“鐵將軍”,實際上不少都變成了“空架子”。業主人手一個的門禁卡能被輕松復制。
據報道,武漢市民反映外賣員持小區門禁卡進入小區送餐,經走訪,發現多個小區均存在外賣員持好幾張門禁卡刷卡進入小區的現象。據介紹,這些卡是在一家配鎖店配的,一張10塊錢。
這不是孤例,北京、杭州、成都、濟南等地也均報道了此事,在淘寶上,從幾十到幾百元均有售,操作也較為簡單,量大甚至可以獲得優惠。這引發了人們對小區安全的擔憂。
武漢市公安局治安局相關人員表示,嚴格意義上來說,復制門禁卡的行為不屬于開鎖行業,目前一些手機上自帶復制門禁卡開門的功能,因此這種行為尚無法定性,也沒有出臺明確法規,的確存在管理上的真空。
對此,法律人士呼吁,商家對前來復制卡的人,應要求其提供身份信息,不能隨意復制。如果因復制卡造成了安全事故,持卡人和復制者都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。
門禁卡復制現象的出現,一方面并不排除有業主丟失了以后需要補辦的正常需求,而在外面辦復制卡的成本通常要比在小區物管處補辦更低。 但另一方面,如果相關復制設備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,對小區的安全管理也是一種隱患。建議居民們提高安全防范意識,不要在外隨意復制自己的門禁卡。另外,物業要及時對門禁卡進行系統升級,通過技術手段避免門禁卡被復制。
值得一提的是,隨著人臉識別技術深入研究與應用,市面上開始出現人臉識別門禁系統,該系統憑借人臉難以復制的特性橫掃安防市場。
人臉識別門禁系統的優勢比較明顯,針對輸入的人臉圖像或者視頻流,首先判斷其是否存在人臉,若存在人臉,則給出每個臉的位置、大小和以及面部器官位置信息;然后依據這些信息,進一步提取人臉蘊涵的身份特征數據,將其與已知的人臉進行對比,從而識別每個人的身份。不需要帶卡,刷臉即可通行。當然,夜間識別效果也較為理想。
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步伐加快,生物識別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突破,智能化人臉識別門禁逐步替代傳統門禁,人臉識別門禁系統逐漸被各個物業公司青睞。